PM2.5污染 一年致76万人早逝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与PM2.5相关的室外空气污染每年导致全球300多万人过早死亡。《自然》杂志3月30日将刊发的一项研究成果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贸易活动中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2007年其造成约76万人过早死亡,占全球因PM2.5污染过早死亡人数的22%。
这篇题为《全球大气污染输送和国际贸易的跨界健康影响》的论文,是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课题组、环境学院贺克斌课题组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林金泰课题组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
张强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们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能够获得的最新数据是2007年的,所以我们选择了2007年作为研究时间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排放水平在发生变化,国际贸易量和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不会发生改变,我们认为,我们研究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张强说,空气污染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问题。人们通常认为,污染物排放主要影响本地区空气质量,只有一部分排放会通过长距离大气输送对下游地区造成影响,且影响会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例如:西欧排放的污染物对东欧空气质量会有一定影响,但对中国影响很小。但他们发现,与国际贸易相关的PM2.5跨界污染水平远高于与长距离大气输送相关的跨界污染水平。由于国际贸易,商品生产过程从最终消费地区转移到生产地区,与商品生产相关的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各地区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还回到刚才的例子,西欧消费的玩具可能是中国生产的,而中国生产这些玩具势必会产生污染物排放,造成空气污染。这样,西欧的 消费行为就通过国际贸易行为影响了中国的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张强说。
张强介绍,他们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环境经济、大气化学、大气遥感、环境健康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通过耦合排放清单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大气化学模型和健康效应模型,获得了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国际贸易使中国、印度、东南亚和东欧等地区的PM2.5污染暴露和过早死亡人数增加,而美国、西欧、日本等地区的过早死亡人数减少,这表明污染通过国际贸易从发达地区转移到了欠发达地区。
据此,该论文建议:发展中国家应当加速产业升级,减少本地排放;国际社会应当提倡可持续消费,并通过建立相关合作机制促进技术转移,从而降低贸易中隐含的污染水平,推动空气污染全球治理。
关于PM2.5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不同的研究由于方法和数据方面的差别,结果会有所差异。最近有文献报道,2010年我国由于PM2.5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为126万人,比2000年高42%。为何我国因空气质量问题引发的过早死亡人数占比竟达到了全球近三分之一?张强认为,这与我国污染水平较高、污染高浓度地区(如京津冀)人口密度较大有关。“但我们在空气污染与健康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自己的监测数据, 目前用于计算健康影响的模型和参数大多采用国外数据。我国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与PM2.5有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张强表示。